發送您的姓名+專業+電話到下方微信,可免費聽講座哦~
感覺很靠譜的分析,轉自《FT中文網》~~
有越來越多中國父母決定把孩子送往美國接受高中教育,目的是為了更好申請美國大學。但現實真如他們期望嗎?
6年前的一個中午,就讀遼寧大連一所寄宿學校的高一學生汪蓉(化名),正和她的同學們在門口等候午飯外賣。學校采用封閉式管理,一般情況下學生并不允許出校門。汪蓉記得,當時她的一個初中老師正好路過,跟他們開玩笑:“你看你們學校門都開著,但你們都齊刷刷的站在那條線以內。”
“盡管學校沒有把門關上,但實際上我們已經把自己關起來,” 汪蓉說。
就是那條無形線,讓汪蓉最終決定與父母一起前往美國,就讀高中。
像汪蓉一樣到美國念高中的中國留學生愈來愈多,從數據上已看出端倪。
中國教育部今年3月數據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在2015年繼續上升,首次突破50萬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3月最新數據,美國是中國學生留學首選目的地,留學生人數遠超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
根據美國教育協會(IIE)發布的《開放報告2015》(Open Door Report 2015),從2007年到2015年,中國赴美國留學的人數每年保持兩位數百分比增長,2014~2015學年也首次超過30萬人,占全美國際學生總數的31.2%。
當大量學生前往美國求學,中國留學生的組成樣貌已發生變化。
美國國土安全局及美國教育協會(IIE)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學生赴美就讀本科、研究生仍為大宗,本科留學生人數在去年首次超過研究生,但兩者增速皆放緩。相比之下,選擇就讀高中的人數近10年來增長強勁。
自2004年至2015年,持有F-1國際學生簽證在美就讀高中的中國學生已從433人增至4.3萬人,11年來增長將近百倍。
不少中國學生家長決定讓孩子在美國接受高中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申請美國大學。
來自浙江寧波、目前就讀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簡稱UA)的楊臻,在參加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之前,他的父親就希望兒子能去美國讀高中,為了讓他日后更容易申請美國大學。
坦承從小英語就不太好的他,托福滿分120分,高中畢業時僅拿70多分,成績并不算優秀。但美國有部分大學規定,若在美國或其他英語系國家就讀高中滿1到3年、或取得其高中畢業證書后,就能免托福成績申請大學(仍需考美國大學標準化考試SAT)。楊臻在美讀高中,意味著多了一道機會闖入美國好大學。
”像我的(英文)成績,如果是繼續留在中國的話,我不可能進到我現在念的UA ,”他說。剛來美國時,他連用英語點外賣都不會,但高中在美學習讓他的英語進步很多。
而汪蓉的經歷,說明了另外一個留學動機。在美國北卡羅納州的一所公立高中畢業后,她目前就讀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由于汪蓉在高中階段完成了很多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當她要申請美國大學時,除了能免考托福考試,也讓她在大學修課后既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課堂學費。
也許在美國念高中有機會提升申請美國大學的競爭力,但花費并不是每個中國家庭都能承受。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局規定,持F-1國際學生簽證的國際學生大部分只能在美國公立高中學習一年。若想要孩子獲得美國高中學位,中國家長大多選擇讓孩子進入學費較為高昂的美國私立高中就讀。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2014年的報告,持有美國F-1國際學生簽證的國際高中生,有95%就讀私立高中,就讀公立高中的僅有5%。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統計,美國私立高中的平均學費每年約1.3萬美元,國際學生則須在此基礎上繳納不定額度的額外費用,而住宿學校的學費則更為高昂,每年大約1萬至6萬美元不等,比中國大陸普通高中學生每年得繳納的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的學雜費用明顯高出好多倍。
除了家庭經濟壓力,小留學生們背后的辛苦和成長代價,也是他們得獨自面對的功課。
來自南京的王琴(化名),2010年前往美國波士頓一所全美排名前十的私立高中就讀。高中畢業,她收到美國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西北大學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等名校的錄取信,她最后選擇前往英國牛津就讀。
王琴坦承,在美國高中的學習提升了她的學術能力,然而,她卻認為這段經歷并不利于青春期間的個人成長。由于中美文化不同,人際交往存在差異性,“說實話,在社交上的經驗不是很愉快。” 她甚至認為,如果自己若干年后成為母親,不會選擇把子女送出國獨自讀高中。
除了人際交往需要適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若缺乏父母在身邊適當的監護,也可能會產生脫序行為。楊臻說,他身邊部分朋友,出國獨自在私立學校學習,由于環境自由,手上也有一些自己管理的生活費,就開始購買奢侈品,同學之間相互攀比,更有甚者荒廢學業。
當中國少男少女離開了國內學校那扇門, 進入一個陌生的國度后,一紙國外高中文憑能不能帶來家長和學生期望中的未來?小留學生們的成長歷程,也許已經超過學業,成為大洋彼岸的家長們更要密切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