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Canberra),當地華人傳媒稱為“堪京”,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內陸城市,人口超過36.7萬人,在澳大利亞所有城市里排名第八。它座落于澳大利亞首都特區北端,距離澳大利亞東岸兩大國際都會悉尼280公里、墨爾本660公里。
堪培拉在1908年被選為國家首都,作為悉尼和墨爾本兩強的折衷地理位置。它是澳大利亞少數全城規劃興建的新市鎮,1913年動工,根據芝加哥建筑師沃爾特·貝理·格里芬和馬里昂·馬奧尼·格里芬在全球競賽脫穎而出的藍圖,結合圓形、六邊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以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的地形特色為主軸打造而成。城市的設計受到花園城市風潮影響,拋掉以公園作為點綴的舊有觀念,將許多重要區域直接融入天然植被,因而享有“天然首都”美譽。然而,堪培拉的發展之初便面臨到二次大戰和經濟大恐慌,計劃歧見劇增、都市發展監督效率大幅下滑。二次大戰結束后,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握有執行權力,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現屬自治區,但部分權力由聯邦政府國家首都局掌控。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堪培拉城內建有澳大利亞國會大廈、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它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例如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體育學會、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及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訓練澳大利亞陸軍軍團的鄧特倫皇家軍事學院和澳大利亞國防學院也設在堪培拉。
堪培拉居民人口以公務人員居冠,失業率、平均收入皆優于國家平均值,物價也相對偏高,其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對受限的發展規定。聯邦政府是堪培拉最大的單一雇主,同時在州生產總值占了最高貢獻比例。堪培拉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境內人口結構也較年輕。
歷史
在歐洲人殖民之前,住在堪培拉土地的是當地的土著。“堪培拉”名字的來源也是當地土著語言,原意為“相聚(開會)的地方”。這與將來作為國都、使四方代表相聚之天意。
歐洲人開始于1820年殖民當地。1824年初建居民點,稱堪伯里。1899年成立聯邦后劃歸為首都直轄區,1908年堪培拉被選為首都,1913年3月12日正式命名為“堪培拉”并開始興建,1927年取代墨爾本成為首都,聯邦議會也正式遷至此地。美國建筑師伯利·格里芬把城市設計成特有的環圈形由市中心向四周放射,他設計的人工湖也以他的名字為名,即伯利·格里芬湖。
地理
堪培拉的面積占地814.2平方公里(314.3平方哩),在以前堪培拉的森林幾乎全部是桉樹的樹種,目的是提供燃料給予國內資源,但到60年代初,樹木砍伐過度,耗盡了桉樹。
氣候
堪培拉有的氣候是干燥與溫暖,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涼爽。堪培拉的夏天非常干燥,冬天就寒冷,并有頻繁大霧和霜凍,但很少下雪,這樣的氣候令堪培拉的生物呈多樣性。
教育
堪培拉擁有世界一流水準的高等教育,被眾多機構連年評為全澳第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和位于近郊的堪培拉大學(UC)是該市兩個主要的綜合性學府。
重要地標
- 澳大利亞國會大廈
- 黑山電訊塔
-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 伯利·格里芬湖
- 國家鐘樓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
參考資料:
(1) 堪培拉 維基百科